教師資格
網站導航
手機APP

手機Web端瀏覽
1、直接輸入 wap.zgjsks.com
2、掃描二維碼訪問
網站導航
手機APP
手機Web端瀏覽
1、直接輸入 wap.zgjsks.com
2、掃描二維碼訪問
您現在的位置:中公教師網 > 國家教師資格證考試 > 教師資格面試 > 中學 > 試講(含技能測試) >
來源:中公教師網 時間:2020-09-06 16:55:4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線材的特點,掌握線材造型的方法,并用身邊的線材進行造型,制作一件新穎、有趣的線材作品。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討論、實踐,對線材構思并進行創作,提高設計意識和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養成勤于觀察、敏于發現、嚴于計劃、精于制作的行為習慣和耐心細致、團結合作的工作態度,增強以設計和工藝改善環境與生活的愿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線材造型的設計、制作方法。
難點:線材造型作品構思新、制作巧、效果好。
三、教學過程
活動一:激趣導入
教師播放變形金剛3Dmax建模的相關視頻,組織學生觀看并提問:
(1)視頻中的變形金剛是由什么組織連接成的?(很多線條)
(2)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是以線造型的呢?(中國結、晾衣架……)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由點線面交織的幾何形立體秩序的社會空間中,線是其中的重要元素。不光建模中是以線造型的,生活中還有很多事物都是通過線條來塑造的,利用線條還能創造出哪些有趣的形象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利用身邊的線材設計出有趣的事物。
由此引出課題《線材造型》。
活動二:描述分析
1.線材作品的美感和價值
(1)展示雕塑作品《五月的風》,并提出問題:
①誰知道《五月的風》這件雕塑坐落在哪里?(青島五四廣場)
②雕塑看起來像什么?(龍卷風)
③給你什么感受?(震撼)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作品整體上呈螺旋向上的渾圓造型,手法簡潔,猶如騰空而起的“勁風”,象征著五四運動高漲的熱情,線材構成的環境雕塑藝術品給人以獨特的美感。
(2)教師展示懸索橋、藤椅等圖片,提出問題:
這些線材作品僅僅是用來觀賞的嗎?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很多線材作品如懸索橋、家具、建筑結構等,既滿足功能需求又具有觀賞價值。
2.線材立體造型的效果和方法
(1)教師展示《羅馬市雕塑》《曲折的地平線》,提出問題:
①這兩件雕塑分別給你怎樣的視覺感受?(前者感覺很通透,后者感覺線條具有秩序感)
②它們是采用什么樣的線進行創作的?線是怎樣組織在一起的?(前者是彎曲的線,線條之間纏繞在一起;后者是直線,線條排列在一起)
教師總結:線材立體造型可以創造出空間通透的效果,具有很強的節奏和韻律感,線材造型的方法有纏繞和排列兩種。
(2)教師引導學生嘗試運用手邊的材料進行嘗試,思考:
什么樣的線性材料分別適合纏繞和排列?(木棍、牙簽等適合排列;毛線、電線等適合纏繞)
教師總結:硬性材料適合排列,軟性材料適合纏繞。
3.線材嘗試
教師引導學生嘗試學生分別運用軟性線材和和硬性線材等嘗試制作立體造型,提出問題:
(1)運用硬性線材進行創作時都有什么排列方式?(平行排列、交叉排列、漸變排列、發射排列等)
(2)運用軟性線材進行創作時都有什么纏繞方法?(可以運用線材本身纏繞創作,也可以纏繞在木框上)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硬性線材的排列方式多種多樣,軟性線材也可以依靠硬線材作為引拉基體。
活動三:示范講解
教師以軟性線材電線示范長頸鹿的制作步驟:
1.先折出長頸鹿頭部;
2.對折出前腿和后腿;
3.纏繞彎折,強調出背部線條;
4.最后將后腿及尾巴纏繞固定完成。
活動四:實踐展評
1.教師請學生四人為以小組設計制作一件新穎有趣的線材作品,可根據現有線材進行構思,確定主題后制作。
2.教師巡視指導。
3.舉辦“線材創意展銷會”,請學生自愿介紹自己的作品。
4.其他學生從造型、主題、創意等方面進行評價,教師進行總結性評價。
(如《九色菊》:用九種顏色不同的吸管纏繞成了一朵鮮艷的大菊花,造型生動,色彩亮麗。)
活動五:小結作業
1.請學生主動匯報本堂課都有什么收獲和體會,教師總結升華:線材造型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美感,希望同學們養成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利用身邊的線材,積極思考,充分發揮想象力創作出更有趣的作品,裝點美化我們的生活。
2.課后請同學們觀察生活中還有哪些是以線材造型的事物,各自有什么用途,下節課交流分享。
四、板書設計
中公講師解析
掃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qgjszgks)
回復“白皮書”領取【教資筆試白皮書】
回復“0121”獲取【教資模擬卷+掌上寶300題】
回復“3021”查看【中學學段主觀題必背60題試題及解析】
注:本文章用于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